菲利普·塞默·霍夫曼的经纪人,看着吕文在网上和业内的呼声,感觉手里的咖啡都不香了。
他拿起电话,犹豫再三,还是拨通了一个号码。
另一边,乔什·布洛林的团队更是郁闷。他们好不容易把水搅浑,结果人家直接用抽水机把池塘给抽干了,还顺便把鱼都捞走了,他们反倒是成了小丑……
“我们不能坐以待毙!”布洛林的宣传主管咬着牙,“那个中国小子的势头太猛了,哈维那老狐狸的手段你们也知道……”
于是,在一个私密性极好的俱乐部包厢里,两波原本是竞争对手的人马,心照不宣地坐到了一起。
没有剑拔弩张,只有同病相怜的郁闷和对共同威胁的担忧。一个针对吕文的联盟,就在这种诡异的氛围中初步成型了。
他们清楚,在纯粹的表演层面硬碰硬,已经很难占到便宜,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。
很快,他们又开始左右舆论了,这次是针对电影的属性……和吕文的国籍,“一些演员凭借在一部现象级商业片中的出色表现获得巨大关注,这固然值得肯定。
但奥斯卡,作为北美电影工业的最高荣誉,是否更应着眼于那些在本土电影领域深耕多年,持续为行业做出贡献的艺术家呢?短暂的闪光固然绚丽,但持久的耕耘更显珍贵……”
其实人家就两个意思,你们真的要把奥斯卡给一个黄种人吗?还是商业片?
这两条算是精准踩在了老白男的雷点上,老白男最烦什么?肯定是商业片,然后就是除了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……
吕文也看到了这种言论,他嗤笑一声,“跳板?好莱坞什么时候成跳板了?泼脏水也要讲基本法好不好?”
话虽这么说,但吕文也知道,真正的风浪,恐怕才刚刚开始。
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,吕文现在热度太高,人家联合起来搞他,还真有可能成功。
很快,对方的反击就出现端倪。
一位以保守着称的电台老牌评论员,在他的节目里,用他那带着浓重鼻音,慢条斯理的语调说道,“我们当然欢迎世界各地的优秀演员,好莱坞的成功本身就是建立在多元文化之上。
但是,朋友们,我们需要思考的是,奥斯卡,这个让我们骄傲的最高荣誉,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?
是奖励那些在我们这片土地上,在百老汇的舞台外,在无数个独立制片的小剧组里,默默耕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自己人,还是一部该死漫画电影?”
紧接着,一家和大制片厂关系密切的报纸,刊登了一篇文章,“衡量一个演员的成就,不应该只看一次爆发,更应该看他的持续贡献。
有些演员,他们的名字和好莱坞的成长息息相关,他们参与构建了我们共同的电影记忆。而有些演出,尽管光芒万丈,却如同流星,璀璨却短暂。
学院评委们在投票时,或许应该更有历史感和归属感。”
这种言论就是在扯淡,奥斯卡要是真需要关注演员的长期表现,那为什么还要一年举办一次?
像金鸡百花似的,两年一次得了,那就够长期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