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科长是戛纳嫡系,入围戛纳并不是什么太意外的事,只是吕文没想到,贾科长这两年创作热情如此高涨,不是刚拍了两部纪录片吗?又弄出一部电影来?
什么电影?
《二十四城记》。
吕文一脸懵逼,这又是贾科长从哪冒出来的灵感?
贾科长也是一脸懵逼,“我之前不是和你说过吗?我要去成都拍一部三线时期工厂的电影。”
吕文啊了一声,这个贾科长还真说过,不过要追溯到一年前了,或者说十年前。
早在吕文刚认识贾科长的时候,他就说过,想拍一部以工厂为背景的电影,可是那个时候,贾科长的创作热情还很高,而且他也不擅长拍工厂,他更擅长拍小镇青年。
一直到去年年初,贾科长从威尼斯载誉归来,就升起了几个念头,一个是拍纪录片,一个是拍《河上的爱情》,还有一个就是拍工厂电影。
一开始贾科长还是准备扎根山西,他去了太原钢铁厂,后来觉得不合适,又去了首钢,发现更不合适,想法就暂时搁置了。
后来贾科长无意间在成都发现了一个三线时期支援建设的420厂,他觉得这就是他构想中的工厂,于是就开始筹备了。
只是贾科长和王晓帅不一样,他不了解三线,更不了解工厂,于是他便找到了成都女诗人翟永明,准备联合创作《二十四城记》的剧本。
翟永明也不是第一次和贾科长合作,在《三峡好人》里,翟永明就演过一张照片……
两人开始实地走访,写采访笔记,然后贾科长去了韩国拍吕文,又去了威尼斯评奖,采访笔记的任务几乎就落在了翟永明一个人身上。
反正从威尼斯回来之后,贾科长就赶到了成都,那时候采访笔记已经40万字了,两人根据这些采访笔记,写出了《二十四城记》的剧本。
剧本刚刚审批合格,贾科长就迫不及待地开机拍摄了,没办法,再不拍,420厂就要拆迁了。
和大多数三线时期的工厂一样,这里被一个开发商收购,要建一个楼盘,名字就叫二十四城。
所以也别说贾科长为了打广告不顾艺术性了,他是给人家打了广告,可不打广告不让拍啊……
当然,贾科长也需要资金,《二十四城记》的出品方是上影,贾科长当年拍《世界》和上影搭上了线,这回也找了人家。
只不过资金不太充裕,贾科长只能又用自己在香港的公司西河星汇参与制作,顺便弄成了合拍片。
但合拍片只是为了能在香港上映,去日韩卖片子方便,资金还是不太充足,那就只能接点广告了,顺手的事。
《二十四城记》算是贾科长的一部转型之作,很多人不太敢投资。
因为这次贾科长不但要拍一个新的题材,还要用纪录片和故事片双片同拍的结构,就和《三峡好人》一样。
可能很多人不知道,贾科长在拍《三峡好人》的时候,顺手也套拍了一部纪录片,就是《东》,被人骂坏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