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暖琴歌网>都市青春>殿下我们造反吧 > 第122章 利益之网,暗流涌动
    当《永初新政纲要》的春风吹拂过饱经沧桑的帝国大地,在万千黎庶心中点燃希望之火时,与之形成冰火两重天鲜明对比的,是朝堂之上、朱门之内、以及各级衙门深处,一部分人心中升起的刺骨寒意与难以抑制的恼怒。

    这道旨在强国富民的诏书,在这些人眼中,不啻于一柄寒光闪闪的手术刀,精准而残酷地切中了前朝遗留的诸多痼疾弊政,同时也无可避免地,狠狠剜向了那些长久以来依附在这些弊政之上,如同寄生虫般吮吸着帝国膏肓的既得利益集团。

    新政的阳光尚未普照,阴影下的抵抗已然开始滋生蔓延。

    旧贵族与地方豪强:土地与人口控制权的动摇

    这部分人是前朝土地兼并浪潮中的最大受益者,他们通过种种手段,积累了惊人的田产,并控制着大量的“荫户”或佃农。

    这些依附于他们的农民,不仅是其财富的来源,更是其影响力的根基。

    以往,他们拥有诸多便利:可以利用繁重的国家赋税和徭役,逼迫那些不堪重负的自耕农破产,然后以极低的价格兼并其土地;可以利用自身特权,使荫户逃避或减少本应向国家缴纳的税赋,而这些节省下来的财富,大部分流入了他们的私库;还可以通过控制这些人口,在地方上形成强大的宗族或乡党势力,甚至一定程度上架空官府。

    然而,《永初新政》的颁布,如同一道惊雷,炸响在他们的舒适区上空。“轻徭薄赋”直接减少了自耕农的负担,使得他们通过税赋压力兼并土地的难度大大增加,甚至不可能。

    “鼓励垦荒”,尤其是“垦荒五年免赋,三年后可登记为永业田”的规定,更是给了普通百姓一条拥有自己土地的希望之路。

    那些原本可能因为活不下去而被迫投献土地、沦为荫户的农民,如今看到了自己当家作主、成为自耕农的曙光,谁还愿意再去忍受豪强的盘剥,仰人鼻息?

    这无异于在釜底抽薪,直接动摇了他们赖以生存和作威作福的根基——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权。对于他们而言,新政不是在“惠民”,而是在“夺利”,是在挖掘他们的命根子。

    许多世代簪缨的旧贵族和盘踞地方的豪强,在私下的密会中,对此痛心疾首,愤懑不已,视新政为“与民争利”(此民,实为他们自己)的乱政。

    部分地方官吏与胥吏:灰色收入与权力寻租空间的压缩

    遍布帝国各级衙门的官吏和胥吏,是旧有行政体系的实际运作细胞,其中许多人早已将手中的微小权力,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。

    苛捐杂税、摊派勒索、拖延办事、索取“常例”钱……这些不成文的规矩,构成了他们重要的,甚至是主要的收入来源。

    他们熟悉律法的空子,精通官僚体系的拖延之术,能够在各种流程中设置关卡,将权力变现。

    新政的推行,对他们而言,不亚于一场职业灾难。“废除苛捐杂税”、“规范征收,严禁加派”,这等于直接斩断了他们一大块灰色收入的来源。

    “标准化流程”、“限时办结”、“超时问责”,这些来自内阁和皇帝的要求,迫使他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拖拉、敷衍、事事需“打点”才能推进的办事风格,变得高效、透明。

    这让他们感到浑身不自在,仿佛被套上了无形的枷锁。以往那种利用信息不对称和程序漏洞谋取好处的日子,似乎一去不复返了。

    更让他们感到前途黯淡的是,新政似乎更看重“实务能力”和“效率”,这对于许多习惯于案牍文书、精通人情世故却缺乏真才实干的官吏来说,构成了巨大的职业危机。

    他们对于新政的抵触,源于切身的利益损失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。

    与旧商业垄断体系勾结的官员:特权与暴利时代的终结

    在旧有的经济格局中,存在着大量依靠特权、官商勾结形成的商业垄断集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