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任务编号:011】

    ·机主:第十一任(约1996-1997年)

    ·弃号原因:技术恐惧者,无法适应新设备,选择继续使用固定电话

    ·心愿:希望有人能将他写的一篇关于“信息过载与精神宁静”的手稿,捐赠给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。

    ·状态:待执行

    ·愿力需求:500点(当前愿力:6850点)

    又是一个“技术恐惧者”。但与第十五任赵工程师因落伍而被动放弃不同,这位机主的原因描述中带着一丝主动选择的意味。

    而且,他的心愿并非修复旧物,而是捐赠一篇手稿——这更像是一种理念的传递。

    “系统,兑换‘记忆追溯’。”

    愿力注入,时光的帘幕再次拉开。

    ---

    九十年代中期的氛围,比之前几次更显朴拙。一个看起来三十多岁、戴着黑框眼镜、气质斯文的男人,坐在一间堆满书籍和稿纸的书房里。

    书桌一角,放着那台139手机,但它更像一个不合时宜的摆设,屏幕漆黑,无人问津。男人正伏案疾书,钢笔在稿纸上划过,发出沙沙的声响。

    这是第十一任机主,一位名叫吴铭的报社编辑或者说,前编辑。林夏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清醒与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。

    他并非不懂技术,而是清晰地预见到了移动通信普及可能带来的后果——无所不在的打扰、被切割的注意力、私人空间的沦陷。

    记忆片段闪现:他被报社要求配发手机,以便随时响应工作。他尝试使用了几天,但那突如其来的铃声、无关紧要的呼叫,打断了他的阅读和思考,让他烦躁不已。

    他怀念以前只有固定电话的时代,至少那意味着联系是有地点、有预期的。

    “这不是便利,这是枷锁。”他在一篇未发表的评论文章中写道,“当一个人随时可以被找到,他也便失去了真正的自我。信息的洪流终将冲垮思想的堤坝。”

    最终,他将那部手机连同号码一起退还给了单位,明确表示无法适应。他选择了“离线”,回归到书斋与稿纸的宁静之中。

    这篇关于“信息过载与精神宁静”的手稿,是他对自身选择的一份辩护,也是一份留给未来的警示。

    记忆的终点,是他摩挲着完成的手稿,希望这份思考能有个归宿,不被时代完全湮没。弃用手机,是他对抗信息洪流的个人宣言。

    记忆追溯结束。

    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