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洞深处,炉火映照着李铁锤专注的脸庞。他手中握着一根缴获的日军掷弹筒钢管,正仔细测量着内径尺寸。旁边的工作台上,摆放着几枚形状不一的炮弹原型弹。
“长度再缩短两分,壁厚增加一毫。”李铁锤对助手说,“这样应该能承受更大的膛压。”
兵工厂的工人们已经在这个隐蔽的山洞里工作了数月。从最初的修复枪械、复装子弹,到现在尝试自制炮弹,他们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坚定。
张振国走过来,关切地问:“铁锤,新一批的发射药测试结果如何?”
李铁锤摇摇头:“还是不稳定。第三发炮弹在膛内就爆炸了,幸好是远程试射,没伤到人。”
这是他们试制迫击炮弹遇到的最大难题。没有正规的发射药,只能用各种土法制备的火药替代,但威力和稳定性都难以保证。
“不能急,”张振国拍拍他的肩,“鬼子造这些东西有完整的工业体系,我们只有双手和脑子。慢慢来,总能有办法。”
这时,一个年轻工人兴奋地跑进来:“李师傅!我们在清理缴获物资时发现了这个!”
他手中捧着几个密封的铁罐,上面印着日文标识。李铁锤接过来仔细查看,眼睛突然亮了:“这是鬼子的军用标准炸药!虽然受潮了,但应该还能用!”
工人们立即围拢过来。这些炸药是利刃小队在一次伏击战中缴获的,因为包装特殊,一直被当作普通物资存放,直到现在才被认出来。
“快!拿去化验室分析成分!”李铁锤激动地说,“如果能搞清楚配方,我们就能仿制!”
兵工厂的“化验室”其实只是个简陋的角落,摆着几个瓶瓶罐罐。但工人们用土办法进行着最基本的成分分析。
经过几天试验,他们大致确定了炸药的成分比例。“虽然不能完全复制,但我们可以用现有材料配出类似效果的炸药。”负责化验的老王报告。
新的尝试开始了。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各种原料按比例混合,压制,烘干。每一道工序都充满危险,因为没有防护设备,全凭经验和谨慎。
第一次试爆安排在远离山洞的山谷里。李铁锤亲自点燃引信,众人迅速躲到岩石后。
“轰!”爆炸声在山谷中回荡,威力明显大于之前的土制炸药。
“成功了!”工人们欢呼雀跃。
但李铁锤却皱起眉头:“威力够了,但燃烧速度还是太快,不适合做发射药。”
这个问题困扰了兵工厂很久。直到一天,常超送来一份意外的情报——他在破译电文时,发现了一段关于日军弹药哑火率的抱怨。
“鬼子自己的弹药也有问题!”常超兴奋地说,“特别是潮湿环境下,他们的发射药容易受潮失效。”
这个信息启发了李铁锤:“如果我们能控制好干燥程度,也许能解决燃烧不稳定的问题。”
工人们立即改进生产工艺,增加了严格的干燥环节。同时,他们尝试在发射药中添加少量其他成分,以调节燃烧速度。
经过数十次试验和失败,新的发射药终于达到了基本要求。接下来是弹体制造。